Bhāvanā(禅修)是培育自己的心,让心变宽广、高尚、清净,如此观智才能生起、成熟。Bhāvanā有两种:奢摩他修行和毗婆舍那修行。
1、奢摩他修行
修行奢摩他时,心专注在单一个目标。例如,慈的修习、悲的修习等,都属于奢摩他修行。修习念处的禅修者,把心瞄准、送到禅修的基本目标—就我们而言,是腹部的上下—或者当下变得显着的其他目标。只要观照心正中观察的目标,精进、念和定生起,我们便称这样的修行为「奢摩他修行」。
奢摩他修行如何在修习念处,如坐禅的期间生起?腹部上升,腹部下降,若要观照心落在目标上,禅修者需要运用精进力。运用精进时,心会击中腹部上下的移动。丢进水中的石头会沉入水底,同样地,观照心会沉入观察的所缘,不会去到别的地方。持续观照时,心会集中地落在目标上。这时候,心没有躁动、分心,生起了不散乱的定。此时,心没有烦恼染污,变得平静而稳定,在巴利语中称为(奢摩他),这是(定)的同义词。
要成就奢摩他,需要有精进、念、定和寻的帮助。严格来说,寻不属于圣八支道的定蕴,但属于慧蕴。寻也是一种禅支。在修行念处的禅修者心中,精进、念、定三种心理特质——总称为(奢摩他)—持续地生起,每一秒都在增长、茁壮。这种正定,能够让心平静、稳定,称为奢摩他修行。
2、未受训练的心
在谈奢摩他使心平静、稳定的利益之前,让我们先研究一下心的一般状态。最好的方式是研究自己的心,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心。未被调伏的心就像森林里的猴子,一直在动,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,连一秒也没有停过。心就像猴子一样,不曾安静不动。欲界的人常常依贪爱而行动——它们显现为某种欲望:想要这个,想要那个。受到贪爱的影响,心总是在躁动。
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事物时,便会变得生气、失望、沮丧、不快乐、不满——这些都是瞋的表现。人见到他人比自己更优秀——有较好的教育、更富有、长相更好看——之时,嫉妒心便生起。人看到自己比别人更好看、有更好的教育、更富有,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时,慢心也会生起,乃至表现出傲慢的行为。
负面的心理状态,是恶的、贬低自我地位的,巴利语称为pāpa。它们是心的污垢不净。若培养这种心理特质,意恶行便会将心淹没。这种意恶行有三类:第一种是贪求,也就是想要侵占、强夺他人的财物。第二种是瞋怒,即不满、想要伤害、杀害他人或者找他人麻烦。第三种意恶行是错误的见解(邪见),例如,认为死后一切皆不存在;善业不会带来善果,恶业不会带来恶界;或者死后没有来世等等。因为有这种见解,所以人不会去行善,或者只是做些微不足道的善。
被这些心理状态掌控时,人将不会避免不善,反而会毫不犹豫地造作杀生、偷盗、邪淫等不善。这是身恶行发生的状况。同时,人也会说谎、毁谤、恶口、无意义地闲聊。这些都是语恶行。人会不停地造作身恶行、语恶行,如此人类的教养便被毁坏。同时,意恶行会扩展,导致更多的身恶行和意恶行。如此,人这一生的生命素质将会下降,同样地,他来世生命的品质也将如此。
3、使心平静
当心专注、稳定地落在观察目标时—无论是坐禅时的腹部上下移动,行禅时脚步的提起、推前、放下,或者当下生起的其他目标—这时,会导致身、语恶行的心理状态便不再生起。由于这些心理状态不再覆盖住心,心变得平静。不好的心理状态有燃烧心的特质。然而,藉由正念观照,烦恼将不再进入心中,心于是变得清凉、平静且安详。最后,心灵的快乐生起,当它遍满心的时候,终究会带来身体的快乐。
禅修者可以从自己的禅修经验来了解奢摩他修行。每当我们培养出定力时,便是在修习奢摩他。我们需要做的,只是把心对准禅修目标,运用恰当的精进,以便心能稳定地掉落在观察的目标,远离烦恼不净,变得平静而安详。然后,持续精进不懈地观照生起的目标。定便会自动生起。然后,这自动生起的奢摩他,接着又构成毗婆舍那生起的基础。
4、毗婆舍那修行
巴利语vipassanā是一个复合词,由vi和passanā所构成。Passanā的意思是「见」或「知道」。Vi是指「以种种方式」,也就是指无常(anicca)、苦(dukkha)、无我(anattā)。透过毗婆舍那的修行而得到的智慧,称为观智、毗婆舍那智。当人能分辨名和色,然后见到无常、苦、无我时,这便是观智的开始。藉由持续练习,这种智慧将获得力量,逐渐地开展、茁壮。
这种观智的培养称为vipassanā bhāvanā(毗婆舍那修行),也译作「内观修行」。Vipassanā-bhāvanā并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技能。当心非常平静时,我们便会渐渐自动地了知禅修目标的本质。这种了解不是来自想象、思惟,而是因为所得到的定变得更强而有力的缘故。所以,我们自动能分辨名和色,了知它们的因果关系:一个心法如何成为另一个心法或色法的原因。
继续禅修,当奢摩他修行变得更有力时,我们会了知一切法共有的无常相:生起又灭去的性质。再者,我们了解,目标的生灭现象让目标自身成为一种苦。我们也了解,令人不悦的现象尤其具有明显的苦相。最后,我们终会了知在现象生灭的背后,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:一切只是因与果的关系。
无论是生起的目标,或者灭去的目标,它们都没有永恒不变的「我」,全部是「无我」。这些法自行生起。就像天气依种种的自然法则而有所变化,身体也是如此。没有人能够主宰身心的生灭:其中只有因果的运作,没有一个「我」。这种智慧的显现,代表最初观智的生起。
5、法成之道
奢摩他(samatha)与毗婆舍那(vipassanā)的修习构成了直接通往「法的成就」的道路。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很少。大多数人为了自己与家庭而忙碌,认为人生苦短,只有一回而已。他们没想到要拥有高层次的生命,作一个身语意皆有教养修为的人,所以他们不持戒,不修奢摩他。
他们不想拥有高尚的心、进阶的观智,所以他们未修行毗婆舍那。大多数的人漫不经心,过着放逸的生活。这是很可悲的事。既然已生而为人,如果不培养有所保证的功德善行,无异是在浪费生命。如果最后投生到恶趣,便很难再获得人身。
人应该要具备足够的远见,想要接受戒学的训练与定慧之学的训练(这可透过念处而获得),以便获得法的成就—至少证得道智与果智。要达成这一点,仅靠奢摩他修行并不足够,需要搭配内观修行才能完成。修习奢摩他时,虽然平息、压制出现在心识之流里的烦恼,但是尚无法永远根除它们.
同样地,修习内观的时候,烦恼也是暂时被平息。不过,只有内观修行能够带来道智与果智的成就。如果精勤地修习念处,念、定与慧都将生起,奢摩他修行和内观修行也将臻至圆满。只有藉由道智与果智才能逐一地将烦恼彻底根除。——班迪达尊者